老師要我們誠心對人,本人目前還不能完全當面誠心如實表達自己的想法,便想藉由撰寫部落格的方式,誠心的面對自己與大家。謝謝與感恩每位抽空看我心情日記的人。南無阿彌陀佛。
目前分類:日記 (9)
- Nov 06 Tue 2012 10:14
誠心對人
- Jun 06 Tue 2017 23:47
2017.06.06 文學對我的感動
我在都市生活中,幸好有文學引領我往前,不然我應該迷失。可惜,這個社會不是靠這能果腹,文學能填補我的精神食糧,對於物質生活,卻不能填滿。我常被人說,過多的理想,是不能養活人。可惜我愚痴,聽不懂這些話,到頭來還是一事無成。問我會不會後悔,我想我還是只會笑笑而已。與其說後悔,不如說我還不夠努力,把這份理想實現到生活。
只是走到現在,有時候還是會迷惘、痛苦、難過,習慣將目光看向遠方,想將內心的矛盾與混亂的想法放空。也許是我的個性不能適應社會,和人相處和工作是兩回事。有人說是我鑽牛角尖,或許是吧,只是我只想要飽溫三餐,能平安且平淡的生活,這似乎頗困難。逆境中求生存,放下才能分別有心,可惜我始終無法分別,我時常會因為一些事情起煩惱。
如今,我習慣抬看看一下天花板,摸一下正在閱讀的書,聽幾首曲子,轉換整日的疲憊。我的學習能力不強,適應力不夠,在生活上有很多部分比常人薄弱,只能勉力的做到60分。有時候還會想起小時候在街巷間奔跑遊玩的場景,拿著石頭當作土地公祭祀;拿著掃把和鄰居朋友對打;騎著腳踏車到處探險;在住家附近的小小書店閱讀,那時候里是我的世界,隨著成長世界越大,那份知足的心,未曾變過。也許就是這樣,有好多該努力的部分,我未曾努力。人生道路上,總有某些事情,不是這麼美好,至少文學維持住我的美好,或許會哭、會痛,但文學總會帶我去看美的一面,並告訴我,在怎麼醜陋卑劣,也要努力活著。
我記得《納棺夫日記》裡面有提到,每隻努力生存的蛆,都散發著光芒,那時看到這段,不知不覺便流淚,活著確實很苦,但不要放棄活著,總會有一天,或許是閉眼那天,總能看到美麗的光芒。主角最後幫父親大體清理的畫面,父親手上緊握著石頭,是一份留戀也是一份愧疚;當主角接住那顆石頭,是一份包容也是一份諒解,最後這些複雜的情緒就是一段人生旅程的結束,當老婆親親的握住主角的手,並摸著肚子的時候,也變成延續下一個生命的開始,這就是生命的傳承吧。文學就是有這樣的魅力與感動,它或許不能在現實中給予三餐溫飽,至少它給我力量溫暖生命。
- Jun 05 Mon 2017 00:07
2017.06.04 新北圖書總館奮發記第一天
一早前往新北圖書館總館,坐在6F靠落地窗的位置,寫東西、閱讀或看著窗外遠景,雖然沒有好看的綠意景色,畢竟這個方向往板橋車站,但是遠眺這個舉動,就讓人心曠神怡。其實,行為帶來的感受,不一定要透過看到美景,才會有所感,而是在做這件事情時,所想與所思都是處在寧靜的心境,也會也這份心情。
除了一邊寫東西或是翻閱臉書,偶爾也會起身四處閒逛。閒逛時,看到其他人或走或坐,頗有閒暇愜意。還有特別的閱讀室,讓人很想進去躺著看書然後瞇眼休息,感覺這才算是悠閒的假日。接著隨意走到日本文學區,看到《細雪》,有點忍不住想借走,可惜手頭上的書太多,三島由紀夫尚未看完,後面還排著三島的老師川端呢,不把這師徒倆看完,乃我今生的憾事,只能含淚揮手說等等。
對於潤一郎的愛情魔法,我真的是景仰與效仿啊!特別是對《細雪》這本書,很好奇她是怎麼寫宅愛(全名:那幾年我宅在家裡的愛情)。一定會有人問我跟潤一郎熟嗎?有道朋友的朋友就是朋友,同理可推跟書熟就是熟了。再者,三人成虎......不...不!是三人行必有我師,按照現代的詮釋,老師即朋友,所以潤一郎除了是我學習效仿的老師也是我的摯友啊!!!和潤一郎道別後,便順道去裝水(我不會說我主要是閒逛和裝水),走回位置上又繼續寫字(念作發呆)。
下午到附近的乾麵店吃午餐,這碗麵說實在話,價錢真的實在;味道真的實在,絕沒有打廣告的嫌疑,為了表示清白,我在這就不要說出那間店的名字(絕不是因為我忘記店名)。飽餐完就前往愛買逛逛,並隨手買了冰沙吃,感覺這樣好像會胖......,回家不能量體重,真的就會體重失格了。阿治可能會吐槽我「關我甚麼事」,不過這種事,本來就是講阿吐的就有關係了。
每次逛大賣場,都會感嘆裡面真的很多東西,雖然跟我都沒啥關係,我純粹就是劉姥姥的觀念。如果有人問我,劉姥姥的觀念是講甚麼,我想大概就是窮人看豪宅的概念吧。現在一講眼框都濕了,我不是感性的男人(這年頭感性的男人都被發好人卡;不然就是中央空調),只是因為離開大賣場下起雨來,稍微淋濕我的臉頰,更不是甚麼風吹沙,那實在太老梗了。
回到6F原本的位置,坐下後根本無心寫字,便呆愣著往外看,窗外真是天恢恢雨深深,誰的雨天這麼厲害,一直下不停,如果有連絡電話,電話線會被塞爆。不過,台灣管雨的這麼多,想找個人溝通都很難,這個世道就是這樣,大家都喜歡玩大風吹。難怪早期的你是風兒我是沙,到現在變成不知道風兒是往那兒吹,真是太有意境了。吾輩中人,便該如此作態,海派的跪下求票;海派的丟出廢票,大喊一切都是老天爺的錯,這不關我的事。
看著圖書館門口大雨滂沱,我整個人都斯巴達了,也許這就是天人感應,如今我也走到這一步。抬頭望向遠方的雲,手緊緊的握住,沉默了一下,內心帶著暗爽「還好我有帶傘」,我真是料事如神阿(抬頭仰角四十五度,手摸著額頭),在這個時間點上,我已超越凡人的智慧。雨下得越大,我的身體越是顫抖,這實在是太感動了(我身上帶著筆電阿!!!抱頭!!!)。
回去的道路漫長兮,吾將避水求地也。最終的愛是不分你我大小,真希望有人可以發揮大愛,順路載我回家。當我叨唸完後,我已經搭上捷運,回家洗洗睡了。
- May 15 Fri 2015 23:01
關於運動的體會心得之一
有朋友問我,為什麼我對運動非常有毅力?可以每周運動三到四次以上。
這必須先說到四年前的我,當時的我認為運動雖然不錯,但是總認為運動的時間,若是拿來做我想做的事情會更好,如閱讀、和朋友聊天、踏青、逛書店等之類的活動。況且,那時的我對於運動的認知非常淺薄,認為只要有流汗就算是運動到了。
後來,機緣巧合下,葛雷小姐拉著我(半強迫性)參加飛輪課程,開始的過程中非常艱辛和痛苦,有很多次都想放棄(感謝教練的磨練),但是一想到自己連容易的運動都可以放棄,就覺得之後很多困難的事情,也會像這樣無法堅持下去。於是,在肌肉痠痛下,我不斷和自己的念頭打架,甚至想著控制念頭不要出現。不過,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笑)。
幸好,葛雷小姐介紹了好的教練給我,真的蠻感謝葛雷小姐,也很感謝這位教練(除了給我合理的磨練,還和我運動時聊天,讓我分心)。教練除了交會我基本的運動知識和飲食控制以外,也讓我學會和放棄的念頭做好朋友的方式(因為在課堂上,不斷洗腦我們不要放棄)。漸漸的,當放棄的念頭出現,我就和它聊天,或者控制自己的身體,加強到連念頭都不能出現的有氧狀態。
後來,我開始感受到運動流汗後的快樂,感到樂趣的地方,就是我發現到控制飲食和運動以及如何維持基本代謝的方程式,像是魔術又像是科學,非常的奇幻而好玩。藉著這種發現,我在運動的前後,不斷地觀察自己的身體和內心狀態。因此,我開始有點了解自己的狀況。這對我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行為。
在運動的過程中,前半段是和自己吵架,後半段是開始和自己聊天,再來是一起觀察自己肉體的狀況,然後彼此討論要加快還是減速,想達到怎樣的程度,不要加快到甚麼程度。運動的過程中,我學會和自己更深入的對話,而不再像是以前一樣,彼此胡言亂語,自認為在聊天溝通。人對於自己的理解,時常只是片面而已,只有不斷地和自己對話甚至吵架,才能建立起溝通的管道。
- May 14 Thu 2015 23:10
對於未知與死亡的恐懼
我是一個很膽小的人,從有認知以來,對於未知以及死亡的恐懼,時常放在我的左肩。騎車怕被撞,吃飯怕噎著,講話怕說錯傷人,走路也怕被車撞,舉凡只要做任何事情時,當我想起假如、或者、突然之類的念頭,我的念頭會開始偏向死亡或者意外的恐懼,即使不到一秒的時間,被我另一個念頭覆蓋,然而那種情緒依然扎根在心底。它並不能用知道、或者未發生的念頭,給完全轉換而不再興起,它如同樹扎根於土壤,在我的個性中萌芽,且習氣甚重。即使如此,我依然想用我知道;又沒有發生;自己認為等念頭想將這恐懼情緒給瓦解,但它還是在那,並且更加的明顯。曾經有一段時間,它嚴重的困擾著並影響著我,它來時我只能任它擺布,隨它的力量強度影響我的情緒和行為,壓抑和對抗帶來的反作用,使我更加痛苦與內疚,我開始對於活著的意義感到迷茫。存不存在,彷彿也不重要了。看了再多的書,也是將批判自己的力量帶來的影響更加的痛苦與愧疚罷了。於是我開始反問我自己,對自己的了解,真的會隨著認知上的理解,而越來越明白自己想要甚麼,甚麼是我不想要?這功課困擾我許久,我無法理解自己,也不能體諒自己身為人的必要存在。克里希那穆提的書,我始終只理解了一點點,然而那些不理解的地方,卻恰好是我最需要明白的部分。幸好,我遇到好老師,介紹詠給‧仁波切的書給我,才讓我可以做出確實的實修,而不會像之前一樣,只是空有知識的理解,而不知道怎麼做才是恰當的方式。也在修持實踐的過程,我才逐漸體會到知道與做的中間是有段距離,這段距離是從理解他人說的道,讓自己質疑並接受他所說的道是甚麼?然後藉著他說的修持方式,逐步調整成自己的修持方式,然後體悟出自己的道。這過程是非常艱辛,要不斷地和自己打架,甚至感受的恐懼與愧疚比為修持前還要強烈。即使如此,我仍然可以感受到安心的愉悅,哪怕只是短暫的幾秒,但它的確如實的在我內心中萌芽。我察覺到我的內心根柢,已不再只有恐懼和愧疚以及不滿足還有好奇心的種子,還有心安、感謝、感恩等種子正在萌芽,我內心世界也逐漸的開闊。我也開始放懂得面對緣分,要學會放下因過去種種美好的回憶所聯繫的感動與快樂。懂得理解他人的天空不一定與自己在同一個世界,並知道傾聽與分享自己與他人,那就是最好的緣分了。現在的我,依然受到恐懼與愧疚的影響,但我學會接受做朋友,也學會看著它影響我的時候,也終於可以接受它就是我的人生課題,我要努力地完成它,讓我們彼此可以微笑對待。
南無阿彌陀佛
- Mar 05 Thu 2015 22:32
2015/03/05 下班跑步有感
下班後,細雨微飄,仍決定按照原計畫跑回家。跑步途中,有時腦袋清明內心寧靜,但當我注視到這寧靜的感覺,意識便從清明跑回念頭紛亂。從這我感受到存在本身,有時候是不注意時才真的存在。讓念頭隨著呼吸、隨著蟲聲、隨著跑步聲、隨著雨滴聲、隨著佛號,跟著時間融入內心寧靜處。我是否存在?或者存在是在膝蓋疼痛處?所有的感官經驗、強烈的意識與情感,過往如同不在......,此刻伴隨我的,自我究竟是甚麼?我的個性、想法、情緒、期待、理想等,好像煙;好像霧;好像雨,都只有落在我的肌膚時才感覺到,我好像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那以前的我呢?他是誰?我繼續沉默著跑,彷彿前進是唯一的方向,曲折的永遠只是過程。
- Feb 21 Sat 2015 10:41
最近的體會
我的個性很簡單,當有事情來時當下就直接反應處理,所以有時候會沒有顧及到其他事情,常常會搞得混亂或者麻煩,尤其是人際關係上。對於人的相處,雖然我有親疏有別的觀念,在這之前還有個輕重緩急,但是有個前提是若是變成好朋友,親疏的觀念便會較為淡化,而是以輕重緩急與個人位置為主。再加上,我並不是很會主動約人出去的個性,尤其是在這個階段。當然,也不代表我都會拒絕朋友的約會。也因為這個個性,讓我吃了一些苦頭以及批評,但是我知道我必須「待人以誠」。
「誠」從表現層面來看是指誠實自己與他人;從行為層面來說,就是要將自己內心的想法,實踐出來。我知道自己在這方面做得不好,但是我仍是努力的將自己的想法和內心解釋清楚。無奈的地方在於,每個人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價值觀,我尊重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的存在。在這前提下,我只能做的事情,就是將自己的想法和心情說明清楚。也許被是誤會;被說虛偽;被說現實;被說言行不一,每個人看待事情的角度都不同,我尊重也接受這一切的評論。
我的個性軟弱、重感情、重和諧、希望認識或者不認識的人都可以快樂開心地過日子。我的宗教信仰與曾師的教誨影響我甚深,也因此很難讓人去理解我的想法。特別是,我不善於清楚表達與說明自己的想法,在這點上造成很多煩惱。我很常會因為感情,而選擇犧牲自己的時間,朋友當然會因此而責備。可是我知道自己的個性,很難去作出決斷。或者該說是,對自己最好的方式。即使知道,還是會選擇難走的道路。我無法不對自己的內心誠實。
我最近常在思考過去和朋友相處的經驗,也許是我退後太多步,沒有堅持自己的想法,才會導致很多關係感情決裂或者誤會。如今,我不斷地在做調整與改變,也讓周遭的人無法理解我的言行。在讓步與改變的過程中,常會讓人誤解或者覺得我言行不一。真正可以坐下來傾聽我的想法和作為的人很少,我的每個抉擇都是經過思考後的決定,我是指在事情開始深入以後,不是指剛開始接觸時。所以,有時候會把簡單的事情弄成複雜。表面單純的事情,經過分析之後,才能看得更清楚,也才能在做抉擇時,不後悔。我這一路走來,做錯過很多也時常在懺悔,但是絕對沒有升起後悔的念頭。因為我知道事情發生,就是要面對、接受、處理、放下,很可惜在感情上,我很難放下。有很多事情我可以看開與放下,唯獨感情很難。於是,我可以不斷被同個人弄得遍體鱗傷,渾身狼狽不堪,還是不選擇輕易的離開。直到我的最低底線原則,不斷地踩踏多次之後,我才會慢慢的覺悟與選擇離開。縱使如此,我依然會因這選擇難過與痛苦,但絕不會輕易回頭。緣分散了,就讓它散了,我會眷戀但不留戀,回憶雖然很美,終究也過去了。我讓人看到一線生機,卻對自己的生機,恍若無視。這也是我為何會憧憬絕望中能夠看到一線生機的美。
如今,我累了,也不太想多說甚麼。我原本是想慢慢做調整與改變,不斷將自己的空間拉回來,或許太慢了。那就如此,讓一切歸於一切;讓彼此歸於彼此的空間。我決定順「其自然」,接受不愛改變所做的選擇。最近的事情讓我體會到,「無常」不只會發生在現實中,連內心與念頭也有「無常」,但我始終想解脫這份「無常」後續而來的痛苦與執著,我相信在「無常」背後有永恆的本性存在。
- Dec 14 Fri 2012 12:29
2012十二月四日
今日師姐送了我很多本葉嘉瑩老師的著作,我深受感動!尤其師姐又曾受過葉老師的教導,那種感受更是強烈(或許是內心認為這份心意很貴重)。雖然我是個不切實際、懶散、怠惰的人,卻可以在生命中遇到很多貴人,衷心的感到開心與喜悅以及慚愧,我是一個很容易知足的人(求知慾與書目前還割捨不下)。這份喜悅與慚愧銘感心內。感謝大家的幫助與照顧,願大家快樂永在,南無阿彌陀佛。
- Dec 14 Fri 2012 12:15
2012十一月三十日
近日發覺到自己越來越敏感,原因或許是只做察覺得工夫(只看動機與目的),未注意過程與客觀的事實(現象),也常忽略性善的本質(我信仰與認知的前提),導致我常偏向負面的想法。但再努力挖掘下去,我想更深層的原因,或許是在我常有防備與質疑的念頭(個性因素),即使是再怎麼親密的人,也是如此。然而,越是熟悉與親密的對象,在平時是很難被發現(熟悉與親密會幫你掩蓋掉這份不信任與質疑),只有到了選擇的關頭時才會浮現,且隨著親密感的深厚,反彈的力道就更強烈。這是因為我執著於「實有」?而忘卻一切事物的本質是「空性」?我仔細的思考後,或許是我未更確信(接受)實有,才會如此(對於性善的本質未更確信)。或許是因為我常常忽略信仰的核心「信任」(真實的相信),我才會有不信的部分,更深入的去說,是我的無自信與不安全感。能察覺很好;能反省才好;能改過更好,更重要的是能夠有自信的接受與信任。願大家可以如意緣滿,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