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文學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讀完《無謂的盛宴》試讀本,對於瑪德蓮向亞瀾說明的這段話:

 

「你看看你的周圍:你所看到的每一個人,沒有一個是自願來到這裡的。當然,我剛才說的是所有事實當中最平常不過的事實。因為它這麼平常,又這麼根本,所以大家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了。」

 

體會到關於出生的現象,我們始終沒有選擇權,因為沒有選擇權,所以對於事實的存在,總是抱持著無奈的念頭面對,一切無法改變或者覺得無法選擇的事物。然而,反過來說,我們內心深處非常渴望擁有選擇的權利。我們究竟能選擇甚麼?這種選擇的權利,是顯而易見的狀態?在出生成長獨立後,我們選擇了很多,包含工作、感情、人生等等,但是這些選擇的根源怎麼來?是因為無法選擇出生的根源?我們接受了選擇的權利,藉由選擇體會到自己存在的必要,但是這種的存在根源,卻無法選擇出生與死亡。於是,對我們在這個世界只是過客的念頭,在選擇的底下,很多不能選擇的普遍現象,以一種隱而不現的方式存在於心底,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亞瀾和瑪德蓮德的身分非常有趣,亞瀾的出生代表非人的意願出生,瑪德蓮不肯;亞瀾無法選擇,然而在亞瀾體會到女性肚臍的意義後,兩者開始妥協;生者與死者互相諒解與接受,善良和罪惡開始和解;現實和幻想形成一致性,彼此的接受與包容。

 

「從前,愛情是個人的、無從模仿的盛宴,是榮光,它榮耀的對象是獨一無二的,是不能忍受任何重複的。可是肚臍不僅不起身反抗重複,還召喚重複!……我們每個人都一樣,都是性的士兵,我們以同樣的目光凝望的不是心愛的女人,而是肚子中間的同一個小洞─它代表一切情慾的唯一意義,唯一目標,唯一未來。」

 

一致性選擇將個體性的幻想給包容,然而這一切都只是無意義的存在,當能愛上,並接受無意義的存在本質,美就無所不在。

這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柔情中帶著幾分生疏,或者該說是疏離。作者細膩的文筆中,在平淡中情感糾纏甚深。也許,人在愛中仍帶著陌生以及疏離。整本小說,每篇主旨皆是在討論愛。然而,愛中仍夾雜很多情感,如因悔恨、疏離、寂寞、認同、陌生、愧疚等,將這份形態上的愛,走向扭曲變形的恐懼。尤以〈愛妻〉此篇讓我感覺最為深刻。因為愧疚與逃避的心理,最終走向悔恨與空虛的形態愛。也許,一昧的包容會滋養更深的扭曲,最終走向無可挽回的形式。劍玉最後的時候仍是以為是自身的因素,才走到這步路。當李天良最後答應華荃要和劍玉離婚時,華荃流下的淚,不僅是為了自己還有為劍玉落下這淚。因華荃知道,劍玉的一生是依附在天良身上,天良的離開是將劍玉的命剖開。

因生育而導致天良還有劍玉兩人的愛逐漸掩埋,獨立的愛無法給予逃避以及無法承擔的人。沉默以及包容變成了譴責,默許傷害自己的方式,愛夾雜太多理由以及雜質。至死劍玉的心仍是放在天良身上,希望在她死後,天良仍夠取華荃為妻,將她給遺忘。或許死亡成為最好的形式。我無法忘懷的是,當華荃和天良在一起後,第三者的生活比有正式夫妻名分的兩人更像家庭,連孩子都是天良和劍玉取名。劍玉逐漸在愛離去後,被謊言、逃避、譴責給複製遮掩,最後劍玉和天良的淚鑄造成愛妻,埋在假()向日葵的山丘。至此,我想到華荃和天良決定在一起的場景,華荃說的那句「不過,我看你呀,還是算了吧,你和我一樣,骨子裡都是賤種!」。

這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部小說核心在探討什麼,我還未理解到。但它給我的回饋,賴以生存或原本根植的文化,在西方文化衝擊下,會使人開始質疑且迷惘自我。若自我的生命,無法在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中尋找到平衡點,會使人異端或者行屍走肉。途中男主角的變化及理想的遠去,促使男主角在生活苦難中產生精神困頓。生活中的苦難及困頓使他痛苦,卻也促使他尋找回家的路(文化的根源)。然而,想找到自我安住的地方,卻必須經過多次考驗與死亡(變換自我身份以及隨時會死亡的恐懼),才能體驗到生命的必須,在回歸於本土文化(現存的本土文化)。不能接受現實,則所做的一切,或許皆是徒勞無功。

這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書給我的感受或者啟發,可以這麼說「文化的本質一樣」。縱使外在因素不同,但在探索自我的過程中(我是指尋找文化根源以及文化和自我的關係上),兩者越來越了解自我/異者的界線逐漸模糊,直至自己也不清楚哪些部分是屬於自我,哪些是受異者的影響。當概念模糊後,後來者是否可以分清楚自己所吸收或者受影響的關係,是自我/異者兩方碰撞後,所產生的形式?(在這裡自我/異者對後來者來說,皆是前者)
  或許,我們不是用探索的方式去理解,而是用宏觀的方式角度去看並思考,環境、文化、自我,三者所構成的世界(複雜變化的有機體),如何產生。當我們可以逐步的去理解其中脈絡(也許只是自我的投射理解),我們可以理解自我/異者的關係。縱使只是某種假象。但也是展現存在的某種形式。

這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本書是宮部美幸極少數的散文集,書中自述心情的文風,恰與筆者之前翻閱宮部的現代小說和時代小說的不同,前者讀來沉重;後者則是驚奇,然皆與此散文風格不同。此書讀來輕鬆、俏皮且直率的風格,使我感覺宮部擁有單純的心靈。若非筆者在翻閱此書前,曾拜讀宮部其他的作品,實在很難將這些作品歸類為同個作家。雖然如此,但在文末幾篇的尾端內容,仍可看到宮部對於現代化的陌生與歷史的留戀,這些特質或許是宮部在寫現代小說和時代小說風格因素。

作品的誕生,是作者自我心靈部分的延伸。翻閱完此書之後,讓我在理解宮部的個性有些了解,也許也沒有。畢竟在創作作品的過程中,人的自我是會不斷的修改或者掩飾。我們無法窺探作者的內在世界,僅能藉由文學作品去感受當時作者的心境,也許該這麼說,我們試圖去拼湊我們想像中的那個人(作者自己本身也是)

這部散文是宮部內在心靈的延伸,也是想像中的過去,更是長大的地方。過去的江戶與現代的江戶似乎擁有某種神祕羈絆。過去宮部生存的記憶逐漸被現代吞噬,卻又在不經意間發現連在地人宮部都不知道的歷史痕跡。這不禁讓我感觸,我們對歷史的認識,往往在「時間感與距離感」中,太近看不到太遠又輕忽。我們不斷追逐過去,也埋頭往未來看去,驀然回首時才注意到,我們和現實的距離也很遙遠。切斷過去的回憶很容易,但行為卻無法隱藏自我的根源,或許我們就是這樣,才將自我迷失在流動快速的時代。文中內容自嘲且幽默的筆法,在背後更深層的涵義在於,試圖了解並親近我們生存的土地,它與我們的聯繫快失落了。這也是我在閱讀這本輕鬆的散文背後,試圖去解讀「江戶」究竟是什麼樣的時代,讓那麼多人著迷,並為它寫出一部部作品,對「江戶」有興趣的人不妨翻閱,去建構自己心中的「江戶」時代。

也讓筆者在思考自己生存的土地方式,我們該如何面對與自處,我們自己的時代。

這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書在我閱讀完之後,對於小說創作有了一些體悟。它使我了解到小說家對於小說以及創作的關聯與本質(按:從小說的影響力探討)。在文中的第二章節,提到有讀者對於《純真博物館》讀後跑去問帕慕克的問題。

帕慕克先生,這一切真是你的親身經歷嗎?帕慕克先生你就是凱末爾嗎?(46)

帕慕克對於此問題的回答,使我感到理解且有趣的贊同。

一、「不是,我書中的主角凱末爾並不是我。」

二、「但我不可能說服得了小說讀者相信我並不是凱末爾。」(47)

我感到理解與有趣的之處,在於小說家創作小說時的確很難將自己與主要角色脫離,因為完全的脫離從某個層面來說,作者並沒有用心觀察現實與自己。換個說法,作者無心在這部小說,嘗試與讀者說明自己觀察到的現實世界或體會到的生命經驗。為什麼這會如此重要?因為小說事實上脫離不了人,這在帕慕克的文章中有提到,

和許多小說家一樣(不只是在受箝制的社會而是在世界每個角落),我其實也想與讀者分享我個人的諸多感官經驗,也想藉由小說人物來傳達這些經驗。……換句話說就是以個人感覺為根據的生活體驗。(64)

小說家在創作過程中,是觀察、發現、想像、探討這四種方式不斷循環,創作出小說的世界。然而小說世界離不開現實生活,無法全部藉由想像創造出一座城堡。

小說普遍存在的聯想與界限都取決於這種日常生活的共通面(59)

也因這樣的因素,才會促使讀者在閱讀時,去質疑思考現實生活中是否真有這樣的地方存在(按:因現實與想像的模糊,形成所謂的投射狀態),並不斷針對小說中描述的世界與想像去做探討,經由這樣的互動深入小說人物的內心世界,藉由小說人物的眼睛觀察環境與人物之間的表現,因這份聯繫而有感同身受的領悟,才會去問作者與小說人物的關係。但我想背地裡還有一層涵義,是這位小說人物的部份特質與讀者本身相似,因這份特質去問作者來加深我(讀者)和小說(按:只人物和世界等全部)以及作者做更深的聯結,為了是想要消除自我的孤獨感。

  是什麼因素促使讀者產生這樣的聯想?帕慕克先生對此有一番解釋,

當這個讓我想起姑媽的女士說「我了解你」,她指的並非我的生平、我的家人……。這位年長的女士並非混淆了我的故事與我書中虛構人物的故事,她說的似乎是一種更深層、更親暱、更私密的東西,我覺得我能理解。讓這位洞察秋毫的姑媽型人物對我瞭若指掌的關鍵,在於我自身的感官經驗,因為我不知不覺中已將這些經驗注入所有作品、所有筆下人物。我將自己的經驗投射在筆下的人物身上(62.63)

原因就在投射,投射使讀者和作者在這部作品中,建構出類似私人(作者)公共形態的場域,在這場域彼此有各自的體會,然而這份體會是在這裡才會產生的因素,所以彼此(按:指只要看過這部作品的讀者,包括作者)有機緣便會詢問「在這你得到什麼?」,這樣的詢問代表彼此既是相通(按:共同的理解)又是各自獨立的狀態。或許有人會問,沒有人會比作者自己更了解作品和自己,既然如此又何必讓他人(讀者)了解自己更私密的部份,只要純粹的慰自己創作即可。在此,我們要談到創作的根源性問題,即創作的意義是什麼?對這個問題,大家的理解和定義不同。我嚐試詮釋創作的意義,創作不只是為了自己,從更深的層次來說,是為了得到認同,尋找理解你的人(包括自己與自己的相處與認識)不管是探討、分享、抒發等,根源性都在「人內心中的孤獨感」(按:與現實的遠近關係)迫使人去創作、觀察、閱讀、分享等行為,故即使是私人空間也必是有窗門可進入。小說的特色或者是魅力之處,在於它既可保持私人空間,又最可與人(讀者)產生關係性,這份關係性經由想像連結形成我者與他者(按:從閱讀者的位置看待,創作者也屬於閱讀者部份,指兩者身分位置重疊以及轉移的特質)同異的微妙關係。這種關係,即是帕慕克所說,

小說藝術最主要的矛盾之處就是小說家既努力表達自己個人的世界觀,卻也透過他人的眼睛看世界(150)

這種微妙的關係,恰巧就是小說最有魅力之處。

  小說世界雖然在本質上屬於私人空間,然而我者與他者同異的微妙關係,使這私人空間不純粹(按:從本質性來說)只有創作者本身建構這世界(作品),形成半設防(侷限性)的私人空間。要如何才能進入這私人空間?從開始閱讀或者認識這部作品開始,便擁有進入的鑰匙(權力),換句話說,即指讀者嚐試解讀與定義(按:泛指廣泛的自我評價或精準的時間性藝術評判)。在這樣的狀態底下,代表創作者(小說家)在解讀作品時,不能擁有較高的地位和能力(按:指對解讀作品的權威性以及評判做為最後標準),創作者只是比大部分人更了解這個世界(作品),頂多只是擁有較多的說服力(按:指影響讀者閱讀作品的理解方向上)。在此,我引用帕慕克在文中的話作為佐證。

我們寫小說不是因為覺得自己了解了生命與人,而是因為覺得自己了解了其他小說與小說的藝術,而希望效法那種方式寫作。(188)

從這段話可以看到身分(按:指創作者和閱讀者)重疊和轉換的特質,若作品的影響力深(按:指經過時間的淘汰篩選,擁有時間性藝術評判),藉由我者與他者微妙的關係,會導致他者(閱讀者)在閱讀之後,轉換成我者(創作者)去創作自己的私人空間(作品),擴大前者作品的影響力。在這樣影響範圍之下,建構出作品(世界)與作品(世界)的聯結,創造更大的世界(按:指區域性、國家性、民族性文學),這也是小說最容易被人接受和影響的原因之ㄧ,當然還有很多因素,但筆者目前無能力處理,故只單純提出一點作為說明。

這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訝異這本書的內容,是告訴大家書的價值不是在內容,而是在書的關聯性。書的價值在讀者與社會認知的不確定中,其不確定性的價值,往往是在權力之後,閱讀至此,不由令人遐想。無可否認,作品好壞因人而異,但被尊奉為好作品的,往往是在這方面權威性的人士評論後,眾人由此認識去閱讀作品,在閱讀的過程中,尋找與自己有關聯性的部份,加以放大或者專注,影響眾多便形成潮流。若能經過長時間市場挑選而不汰,便被尊為經典,作者的地位水漲船高,甚至被神格化,年代久遠越是如此。這使我想起夏志清與因其所評而紅的作者,作者本身的作品的確非常優秀,但被尊為不能跨越的門檻,則不免對於後來的創作者,不免有些侷限。

這使我想到作品、作者、讀者還有隱藏的身分(評論者)複雜的關聯性。作品會因作者和評論者的不同,給予作品本身不同的社會價值(不牽涉到作品藝術層面)。作者與評論者的關係,有時對立有時同等,因其複雜性,使讀者(準備閱讀的人),對於作品的期待性以及想像空間,有時會超出作品本身。

在閱讀的同時,其實也是尋找自我認同及我所想知的層面,因此在閱讀過程時,也產生解讀作品的侷限。

書中提出幾種假設性的可能,筆者在此提出兩種,即不閱讀作品(極端性)或王爾德所提出的閱讀不超過10分鐘(10分鐘內得到較為理性的理解),重點在強調「閱讀的獨特性」。強調「閱讀的獨特性」在於讀者可以用直觀式(直覺性)的理解作品本身,不致受作者或者讀者自己過去的閱讀經驗影響。或許這也能使我們產生直覺式挑書以及買書的方法,快速的從書中抓取所需的部份()

這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洛夫的詩帶有魔力,散文亦不遑多讓。運用文字的魅力,讓詩溶化成散文的形式。如他在〈一朵午荷〉中所表現


在重重疊疊的荷葉掩蓋中,終於找到了一朵將謝而為謝,卻已冷寂無聲的紅蓮,我驚喜得手足無措起來,這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靜,最最溫柔的一朵嗎?


這段文字中,可以感受到洛夫運用字句的魅力,由散文中看到詩的意境。句子並非只是單純用詩句巧弄成散文,洛夫對於散文也有自己的看法,散文本身就是一種沒有特殊形式與獨立個性的東西,即指散文如水,流入不同容器,便形成那種容器的形態。洛夫對於散文家也有自己的認定


他必須要能建立一種獨特的風格,包括思想的風格和語言的風格。其形式無須如詩一樣刻意追求語句、意象、韻律的建構,亦無須像小說追求劇情與人物的刻畫,內容上要有深度,但情感不用刻意去渲染,此即是一位不錯的散文家。


從這段文字中,確實看到洛夫對於散文與散文家的認知,有自己的看法。

  其書全本有二十三篇,除生活趣事之外,亦有對文化的看法。在〈日本文化與豬〉中,帶著嘲諷的口語

在參觀市內最大的一座金龍寺時,我就親眼看到一位西裝革履的日本紳士,光天化日之下當眾拉開褲子在牆角小便,這不正是他們「包裝文化」最好的註解嗎?

日本人在享用帝王大餐之前,廚師既沒有透露每道菜的原始材料,而這批食客也未加檢察及遽爾大嚼,吃完後各抒所感時,有的說象鼻味同牛肉,有的認為熊掌吃起來像布丁,結論是:還是豬肉好吃

等幽默諷刺的語調。當然,洛夫在那個時代,對於日本文化有某種仇視心態有其因素,但那是屬於那個時代背景的因素,筆者在此不多做討論。只是想問各位在看這段文字時,是否可以在腦海中想像這種場景。又洛夫對時間與生命的感嘆如〈時間的震撼〉中所說

人一到了中年,對時間特別敏感,日影西斜,一天又過去了。每天早晨最怕的有兩件事,一是照鏡子,一是翻日曆,手一接觸那疊日漸消瘦的日曆,便會發抖。

藉由鏡子來反射照映肉體的衰老形象和觸摸日曆感受無形時間的流逝,來表達對於生死的敬畏,是必須有非常深刻的感受,才能寫出如此聳動的文字。還有洛夫對於詩人這個身分與熱愛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在他的文字中亦有時在不經意間流洩出來

但不論我做的事,對自己或對他人具有那麼大的價值,只要沒有詩,我的生活便沒有意義。如果一旦詩的火苗在我心中熄滅,那就是我宣布自己死亡的時候。

血不夠熱的人,不配稱為詩人

等語句,表達自己對於身為詩人的認同,令筆者在閱讀時,感受到滾動如洪水的血脈文字,產生心有戚戚焉的認同。由此可以知道,洛夫對於文字的運用,的確達到他本身的要求,著魔。

  最後,筆者對於散文也有一點點淺薄的認知,想與大家分享。如果,散文只有流水的內容與形式,是不能打動讀者。沒有對生命或事物有深刻的理解,是無法寫出看 似無味且平淡無奇的散文內容,裡面充滿酸甜苦辣及五味雜陳的情感。洛夫給了我一個感受,能純粹生活並忠實自己的人,才能寫出一篇真實且深刻的散文。若是對 生命或事物沒有深刻感受的人,想寫出真實貼切生命脈動的文章,令讀者在閱讀時能受感動,那真是荒謬而有趣的事情。

這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司馬中原的小說,在我這淺陋的閱讀知識上,以為只屬於鄉野怪譚以及詼諧風趣,帶有一些泥巴鄉土味。在閱讀司馬先生的文章後,感受到內容非常平易近人,甚至一些鄉野怪文,在他的文筆之下,仿如親臨其境歷歷在目。他的詼諧夾雜實虛,在真實情境之中帶有七分怪誕,令人著迷而炫目,卻又讓人不由自主的相信,他所說的話。這樣的司馬式 小說,也只有如此的司馬式小說,才是他能寫得出來。

  司馬先生的散文,卻與其鄉野傳聞小說不同,帶著抒情而黏密的情感,探露出司馬先生內心很少被人發現的地方。他的詼諧或許是個性,然而他濃厚的情感,卻是他 的本性展露。在乍讀之下,會讓人訝異,怎會有人可以把文風分割成兩塊完全不同的領域,甚至連文字表達也是如此的不同。但在細讀之後,亦不免要肯定他的文 筆,唯有如此情感纖細的人,在看過與經歷過這個戰亂而且荒謬的時代,在情感無法滿足的抒發的時代,只能以筆紙去宣洩自己心中的不滿以及痛苦、悲傷等,以詼 諧自嘲的方式,去述說自己對這個文化的熱愛以及不滿。在看過司馬先生的〈碎蛇〉與〈蛇尾人身〉等詼諧逗趣,帶有荒謬的鄉野傳聞的人,他的心中更有如〈精神 之劍〉中「卅年了,我永難忘卻離開大陸的那夜,天落著雨,我們落著淚......身邊仍有弟兄死去,我們撒一把濕土在他臉上,葬禮便告完成」,看似簡單卻 帶有太多對於戰亂、國土、弟兄、家園等豐富而複雜的情緒與淡然面對生死的情懷。或許正如其〈時光,一條唱歌的河〉中「惡夢已經過去,不會再有甚麼暴力,把 憂傷刻在那些質樸的人們的臉上了。」那樣對於平淡生活的渴求以及嚮往。

  有很多人往往炫目於字句的唯美與渲染的情感,卻忘了文字所賦予的意義,是真實傳達生命的深刻,如「許多失去了的舊的事物,哪怕是一雙木拖板呢,在記憶裡都 滿溢著情感的,尤其是當人進入老境的時候。」,司馬先生對於生命的深刻,往往在平淡的敘述之中,有著太多的回憶和情感。或許,文學的「真」就是正在追求真 實的生命深刻性,這也是我看到另一種面貌的司馬中原。

這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戴詩中陰柔而唯美的象徵技巧型態新詩,從最初的字面乃至內容中的意像,表現戴心中所欲表達的新詩面貌。至於戴詩的音樂性節奏,則以為是不必要「詩不能借 重音樂,它應該去了音樂的成分」(摘自〈詩論零札〉)。但戴卻忘了一點,即詩的斷句處,即一個語調,也是一種節奏。雖然在楊牧的詩中沒有如此強調,但其中 的語氣是富有抑揚的節奏,且其語意是連綿飛白。若無這樣的想法,則新詩容易流入散文的迷思之中。商禽的散文詩,則無此煩惱,其散文詩是形似散文,而語句與 語意和語氣都是富有詩味。雖說如此,但戴詩仍有他過人之處,他的詩在語句中帶著憂愁的詩味。如〈雨巷〉是最能代表戴詩所想表達的新詩「撐著油紙傘,獨自 / 徬徨在悠長,悠長 / 又寂寥的雨巷, / 我希望逢著 / 一個丁香一樣地 / 結著愁怨的姑娘......」。從此開頭,就把意境帶出一個帶有丁香味的姑娘,獨自站在雨巷,徬徨的憂愁美感。僅僅用丁香的意象就把一個姑娘愁怨的感覺表 達出來,雨巷以及獨自的意像,更貼切出一個愁怨的姑娘的感覺,不是用直接的語氣表達出來,而是用間接帶有淡淡空白的想像空間,這即是戴詩厲害的地方。雖然 在之後的作品,如〈白蝴蝶〉有清新富禪趣的作品出現(摘自〈從象徵到現在〉,瘂弦),但仍就脫離不出戴本來的詩風「隱晦而淡淡的憂愁」,故戴詩形式技巧的 成熟,仍然不脫離本來生命面貌。

  或許在閱讀之後,可以想一件事情,詩的意像與技巧固然重要,但是詩句的唯美,難道不能算是失的一部分?或許在追求更豐富的意象之外,語句上的追求也是我們該注意的部分,不然所謂的新詩,也不過指是某個文體的附庸罷了。

這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焦桐這本詩集帶有迷惘與追憶的味道,想把青春時急於認知這個世界的心態給表露出來。在〈重考生〉中「我受困的圍城 / 街道都閉上了眼睛 / 六十燭光的燈泡在別人的睡眠中驚醒 / 在這間把諾言反鎖於黑夜的公寓 / 沉思地站哨......我的未來不再酣睡了 / 好像有甚麼故是要突圍而出 / 開始和結局已發生孤注一擲的巷戰 / 一個身影失足 / 誤闖冥想的雷區。」把重考生的寂寞、孤獨與被世界孤棄的感覺和毫無退路不顧一切往前衝的心情,都描寫得很深入。如我受困的圍城與街道都閉上了眼睛此二句, 就將重考生被世界遺棄的感覺給寫出來了,尤其是下一句的六十燭光的燈泡在別人的睡眠中驚醒的「驚」字就用得非常巧妙,驚得是誰的心?驚起重考生的心對於未 來的茫然以及現實中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都在這個字中濃縮到極點。對於焦桐運用簡單的名詞和動詞,就可以生動地述說出整個重考生被遺棄的感覺,不得不說其用 字之巧妙。當然也不是說用形容詞的詩就是比較不好,如焦桐的〈夢醒〉「剩下來的日子想重新裝潢 / 我的夢境油漆未乾 / 一個名字 / 猝不及防地閃進 / 踐踏夢醒時的眼睛」其「猝不及防地閃進」的形容詞運用巧妙,若沒有這一句,則下一句的「踐踏夢醒時的眼睛」的「踐踏」這一詞就沒有這麼地生動了。

  寫詩若能把基本工夫練純熟,再來學會如何巧妙地運用文字,即使只是簡單直樸的句子,也能在其中讀取到詩的深刻韻味。故寫詩非只是雕琢字句的優美與華麗,而是在運用字句得巧妙,才能將堆疊的文字給用活,這才是詩的技藝美妙的方法之一。

這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