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中原的小說,在我這淺陋的閱讀知識上,以為只屬於鄉野怪譚以及詼諧風趣,帶有一些泥巴鄉土味。在閱讀司馬先生的文章後,感受到內容非常平易近人,甚至一些鄉野怪文,在他的文筆之下,仿如親臨其境歷歷在目。他的詼諧夾雜實虛,在真實情境之中帶有七分怪誕,令人著迷而炫目,卻又讓人不由自主的相信,他所說的話。這樣的司馬式 小說,也只有如此的司馬式小說,才是他能寫得出來。
司馬先生的散文,卻與其鄉野傳聞小說不同,帶著抒情而黏密的情感,探露出司馬先生內心很少被人發現的地方。他的詼諧或許是個性,然而他濃厚的情感,卻是他 的本性展露。在乍讀之下,會讓人訝異,怎會有人可以把文風分割成兩塊完全不同的領域,甚至連文字表達也是如此的不同。但在細讀之後,亦不免要肯定他的文 筆,唯有如此情感纖細的人,在看過與經歷過這個戰亂而且荒謬的時代,在情感無法滿足的抒發的時代,只能以筆紙去宣洩自己心中的不滿以及痛苦、悲傷等,以詼 諧自嘲的方式,去述說自己對這個文化的熱愛以及不滿。在看過司馬先生的〈碎蛇〉與〈蛇尾人身〉等詼諧逗趣,帶有荒謬的鄉野傳聞的人,他的心中更有如〈精神 之劍〉中「卅年了,我永難忘卻離開大陸的那夜,天落著雨,我們落著淚......身邊仍有弟兄死去,我們撒一把濕土在他臉上,葬禮便告完成」,看似簡單卻 帶有太多對於戰亂、國土、弟兄、家園等豐富而複雜的情緒與淡然面對生死的情懷。或許正如其〈時光,一條唱歌的河〉中「惡夢已經過去,不會再有甚麼暴力,把 憂傷刻在那些質樸的人們的臉上了。」那樣對於平淡生活的渴求以及嚮往。
有很多人往往炫目於字句的唯美與渲染的情感,卻忘了文字所賦予的意義,是真實傳達生命的深刻,如「許多失去了的舊的事物,哪怕是一雙木拖板呢,在記憶裡都 滿溢著情感的,尤其是當人進入老境的時候。」,司馬先生對於生命的深刻,往往在平淡的敘述之中,有著太多的回憶和情感。或許,文學的「真」就是正在追求真 實的生命深刻性,這也是我看到另一種面貌的司馬中原。
- Dec 10 Mon 2012 10:28
精神之劍
- Dec 10 Mon 2012 10:27
戴望舒卷
戴詩中陰柔而唯美的象徵技巧型態新詩,從最初的字面乃至內容中的意像,表現戴心中所欲表達的新詩面貌。至於戴詩的音樂性節奏,則以為是不必要「詩不能借 重音樂,它應該去了音樂的成分」(摘自〈詩論零札〉)。但戴卻忘了一點,即詩的斷句處,即一個語調,也是一種節奏。雖然在楊牧的詩中沒有如此強調,但其中 的語氣是富有抑揚的節奏,且其語意是連綿飛白。若無這樣的想法,則新詩容易流入散文的迷思之中。商禽的散文詩,則無此煩惱,其散文詩是形似散文,而語句與 語意和語氣都是富有詩味。雖說如此,但戴詩仍有他過人之處,他的詩在語句中帶著憂愁的詩味。如〈雨巷〉是最能代表戴詩所想表達的新詩「撐著油紙傘,獨自 / 徬徨在悠長,悠長 / 又寂寥的雨巷, / 我希望逢著 / 一個丁香一樣地 / 結著愁怨的姑娘......」。從此開頭,就把意境帶出一個帶有丁香味的姑娘,獨自站在雨巷,徬徨的憂愁美感。僅僅用丁香的意象就把一個姑娘愁怨的感覺表 達出來,雨巷以及獨自的意像,更貼切出一個愁怨的姑娘的感覺,不是用直接的語氣表達出來,而是用間接帶有淡淡空白的想像空間,這即是戴詩厲害的地方。雖然 在之後的作品,如〈白蝴蝶〉有清新富禪趣的作品出現(摘自〈從象徵到現在〉,瘂弦),但仍就脫離不出戴本來的詩風「隱晦而淡淡的憂愁」,故戴詩形式技巧的 成熟,仍然不脫離本來生命面貌。
或許在閱讀之後,可以想一件事情,詩的意像與技巧固然重要,但是詩句的唯美,難道不能算是失的一部分?或許在追求更豐富的意象之外,語句上的追求也是我們該注意的部分,不然所謂的新詩,也不過指是某個文體的附庸罷了。
- Dec 10 Mon 2012 10:25
青春標本
焦桐這本詩集帶有迷惘與追憶的味道,想把青春時急於認知這個世界的心態給表露出來。在〈重考生〉中「我受困的圍城 / 街道都閉上了眼睛 / 六十燭光的燈泡在別人的睡眠中驚醒 / 在這間把諾言反鎖於黑夜的公寓 / 沉思地站哨......我的未來不再酣睡了 / 好像有甚麼故是要突圍而出 / 開始和結局已發生孤注一擲的巷戰 / 一個身影失足 / 誤闖冥想的雷區。」把重考生的寂寞、孤獨與被世界孤棄的感覺和毫無退路不顧一切往前衝的心情,都描寫得很深入。如我受困的圍城與街道都閉上了眼睛此二句, 就將重考生被世界遺棄的感覺給寫出來了,尤其是下一句的六十燭光的燈泡在別人的睡眠中驚醒的「驚」字就用得非常巧妙,驚得是誰的心?驚起重考生的心對於未 來的茫然以及現實中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都在這個字中濃縮到極點。對於焦桐運用簡單的名詞和動詞,就可以生動地述說出整個重考生被遺棄的感覺,不得不說其用 字之巧妙。當然也不是說用形容詞的詩就是比較不好,如焦桐的〈夢醒〉「剩下來的日子想重新裝潢 / 我的夢境油漆未乾 / 一個名字 / 猝不及防地閃進 / 踐踏夢醒時的眼睛」其「猝不及防地閃進」的形容詞運用巧妙,若沒有這一句,則下一句的「踐踏夢醒時的眼睛」的「踐踏」這一詞就沒有這麼地生動了。
寫詩若能把基本工夫練純熟,再來學會如何巧妙地運用文字,即使只是簡單直樸的句子,也能在其中讀取到詩的深刻韻味。故寫詩非只是雕琢字句的優美與華麗,而是在運用字句得巧妙,才能將堆疊的文字給用活,這才是詩的技藝美妙的方法之一。
- Dec 10 Mon 2012 10:09
ATTS COFFEE 有感
再說也不成氣候
感覺無法形成
青瓷的婉約
那是躲雨的日子
堅持,雨打在玻璃窗外
咖啡豆被榨乾
身在原鄉的感動
是異鄉人堅持
只要純粹
便也無憾過去的付出
但,人啊!
誰不是生在異鄉?
為了感動付出回憶
- Dec 10 Mon 2012 10:09
喝咖啡有感
走過風貌走過店面
人生難有幾回
在某間有緣場所
呆著享受空間複雜的給予
想像
這一日的盡頭
洗選的子民
烘培異鄉人的手
融入成此地的風景
有緣就來這坐
低頭品嘗
另一個國度
- Nov 24 Sat 2012 10:31
讀〈我之受益於唐君毅先生者〉後有感
在閱讀得過程中,讀到曾師所言我慢(自認掌握真理)的部分,深感愧疚。反省自身以及對待親人、友人的言行皆是如此,實在惶恐。自以為的謙虛,其實是聽不得他人之語,這樣的行為,即是文中曾師所言「否定了自己的真理」。我看到我自己內心中的某個層面(故意忽略的那面),不敢面對,感到慚愧羞恥。所謂「誠心立命」的願望,實是誇言。我何德何能,可以如此?唐先生與曾師尚認為自己不足,何以我自認為可以做到?或許這就是自我中心的投射,我感到我侮辱了良知。所得到的快樂,是自己的一廂情願,我應以更大的心力去懇切篤實的實踐,而非只是誇誇之談。待人處事的角度,更應該被打破。臉面、尊嚴等,應該擺在正視生命的後面,才能明白,而非名利所遮蔽得尊嚴。若真能以虔誠的虛心去待人處事與了解,才能少造做一份罪業,不使人難過。若能如此,一切感謝這一路走來,教導我的師友。我以恭敬的心向大家膜拜與感謝,南無阿彌陀佛。
- Nov 24 Sat 2012 07:49
試用期第四天體驗
今天比較特別,做得比較是書店的工作,租還片以及將片子放置原位。如今念頭比較平靜,就只是專注在工作上,雖然情緒上仍未平復。在與正職接觸時,察覺到每個人的個性和行為很不一樣。尤其在社會上,更顯的真實。追求效率的社會,人的個性與行為來不及適應,只能直接用碰撞或者退讓的方式去處理。社會很磨人的自我,有很多想法與念頭,必須經過洗禮才能顯出部分真實。自我真實的多寡以及純雜,往往必須要從「自覺」呈現。這份的真實,可能也是假;可能也是真,心不若明鏡,是很難看到真實的樣貌。尤其你的第一直覺,它不一定是假相,但它卻可能是想快速處理事物的念頭,要經由不斷的驗證以及檢視與覺察,才能當作暫時性的自我。在以這作為基礎點,不斷地往下挖,挖到深處。這份深處,是「我」所想像不到的地方,那裏才能察覺到某個位相的真實。然而察覺得前提是,要有向善的念頭當作方向,才不至於走歪以及不確定。很感謝這些事情的來臨,給予我更多的磨練,雖然我情緒上仍然無法撫平,但真的很感謝這一切因緣的到來。南無阿彌陀佛。
- Nov 23 Fri 2012 23:51
讀〈論武訓、王貫英、洪通、朱銘〉後有感
文中看到武訓跪下的事情,我心中湧起佩服與感動,更甚我也有想跪下的念頭。然而這種想法的動機,與武訓不一樣。純然只是想要嘗試或者是打破自己的底線,即我所認為的尊嚴。我內心中有某種強大的束縛(非常深沉的自我)控制我的言行,使我感受到自己的刻意。然而,當我遇到打動我內心的事物的時候,常有想要打破控制我的那個念頭出現。為何想要突破這份念頭(像束縛一樣),我內心實不知為何。只是純然的認為,如果做這樣的行為,會改變某種常態性的自我。結果如何,不知。但這份想突破的心情和動機一樣,不明。當我開始這樣想時,另一個念頭產生,便有了價值與得失判斷,所下的諸判斷皆是自我所設想,與現實毫無關係。這份想法,我仍在觀察,就靜觀其變。
- Nov 21 Wed 2012 06:32
對於存在的認知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要處理,不管是不是知道,知道也不一定會去處理。我常在想我對於自己的底線與認知是否足夠?或者是否真實?往往我認知到的事實,常與現實的結果有段差距,代表我對於自己與現實的不清楚。我是不是有課題在這?要我去學會理解自己與現實的距離,以及存在價值的意義。近日,我常會說凡「存在必有理由與意義」,然而為什麼?我對於「存在」這麼在意?我對於存在的事物,願意給予關懷以及客觀的理解。然而,我是否真是如此(我不是懷疑論者,只是想探究自己的真實底線)?我發現我常受到情緒(主觀)影響,腦海的理解與嘴上說出的話有差距,且因對象的存在與反應,所引起的反應,有時偏於不客觀或是偏頗。但是,事後的反省,有時是來不及。所以我常在疚省中,跌撞的前進,腳步的不穩,常使我自我質疑,又在質疑後停住腳步,看看環境看看自己。我看我對於道德的錯誤與偏執認知,把很多自認為的原則性,灌諸大義,要求自己也要求別人。道德的約束固然是好,但我的約束是我的約束,並不是別人的約束(課題要自己去寫)。為何我會想約束別人?原來我會在意「存在」與約束,是因為我想得到別人的認同與了解,以及恐懼死亡。我是如此的害怕失去與死亡,導致我用道(真理)去說服自己與他人。因為心不真誠,於是理由在怎麼美好,仍掩飾不了動機的駁雜。我探詢我為何執著於「存在」?目前仍未有明確的理解。儘管如此,我仍要感謝一切與阿彌陀佛,至少陽光仍然燦爛。南無阿彌陀佛。
- Nov 17 Sat 2012 02:52
留校察看,回家反省。
其實我聽到這消息雖然難過,更多的是鬆了一口氣。真的很感謝這份工作,它讓我看到自己很多面向,如粗心、愛聊天、態度不夠嚴謹,做事只是做半套等等。我很肯定我很努力學習,也接受社會歷練。我發現到我的態度沒辦法成零,我願意為環境改變我部分的性格,但我卻沒辦法為了工作改變我的個性。我知道這樣很難在這社會生存,但為了工作而去改掉自己的個性,我就不能成為我了。非常重的我執,這件事情還沒結束,就靜靜觀察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