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徐志摩《偶然》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
  這首詩是我愛上徐志摩的動機,那是在高中的時候,尚未清楚了解自己以及正在摸索這個世界的我,偶然看到朋友在看這本書《徐志摩全集》,好奇的向朋友借起翻閱新詩的部份,看到這首詩時,尚未有體會。然而詩中的意境卻已經印入我的腦海,那時的我只是單純的理解為愛情,年少的癡狂與暗戀促使自卑的我不斷的翻閱徐的詩,詩中的詞句的美好以及流露的真摯情感,讓17歲青澀少年的我沉醉。一開始以為只是單純的美好吸引著我,青澀的我不了解自己內心更深層的部份,習慣把事情複雜化的我,嘗試著讓自己單純。卻不清楚這樣的我只是讓自己的臉帶上面具,隔著塑膠看著世界,直到看不清與逃避。

  那時的我著魔似的迷戀上與我個性完全不同的同班同學,我愛上的不只她的美貌,而是她在微笑背後常常隱藏的孤獨與沒落,好似沒有人理解她的神情,透過她外表甜美的笑容,衝擊我的目光。只是當時的我還沒辦法覺察,很想理解她美好背後的情感,為何可以讓我的心如此共鳴,向著魔一樣不斷去探索她的舉動。她的笑聲很清脆,真的像銀鈴一樣,有時看著她的笑容,讓我感覺到白雪的無瑕,也感受到異樣的荒涼,只是當時感受不深。高三那整年,我不斷試著靠近,然而大考的迫近,使她像是靠近我,實則離我好遠。那時的我不懂,迷戀的背後有很深的執著,藉由靠近她被拒絕的痛苦,讓我感受到某種存在隱藏其中。直到選擇學校時,我自以為的理解選擇離開,在如今看來實則是種逃避。離開後的追尋,在翻閱徐志摩的詩時,想起我內心中她的存在開始。徐志摩的詩像是燈塔,我逐著那道光看到遠方的星星,那顆星指引著某個方向,過去與現在翻攪著我的思緒,心似悶痛般扭攪,痛苦越重感受越深。每當此時我便寫詩,把內心的複雜的情緒寫成看似懂實似不懂的理解,想要和許久未見面的她對話,或者是她內心的人對話。照片中的她永遠笑的燦爛,現實中的我時常看著難受,那是怎樣的心情?

  十年後我才體會到,那種痛是三島由紀夫所表達的「虛妄之中才能誕生最美的花」、「死亡才能產生永恆的美」般極致的死亡美學,那是我無法理解以及想要進入的地方。像是宿命一樣絕望,卻又從絕望中誕生希望,在這樣的情緒中,我開始尋找相似的同類。回首翻閱自己喜歡的詩人,大多是在創作的背後有很深的覺悟或者迷惘。顧城的詩看似天真產生的朦朧美,卻是他拒絕與現實溝通以及逃避長大的心聲,癡惘的痛苦到忘我才能創造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的詩句。我才發現到,我以為的明白其實是種逃避,當初會愛上顧城的詩,也是因為他寫的美好(一樣未看到背後深藏的情感),更遑論周夢蝶的詩,剛開始也只是單純的理解為對禪的體悟,在了解後才知道周夢蝶的詩走向宗教式的風格直至「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不完全是他自己選擇,而是現實迫使他選擇。

  如今看來,我的選擇早就明白的告訴我,只是我不願意去面對以及了解。關於自我的成長,有時是愛與奉獻拉拔著我前進;有時是痛苦與掙扎推著我前進,然而不管如何很感謝過去遇到的經歷,因為這份經驗我才慢慢學會面對與處理。以前我嚮往著理想,如今我決定選擇天上人間,在現實中開創淨土。痛苦的離別不代表虛無與結束,那只是代表緣分的結束,一段重新開始的人生。該結束的就讓它結束,我相信在遙遠的某處,我們會再度相逢,那時的我們可以笑著聊著彼此的人生。放下後的我,只留下一份缺憾,就是能將妳眉梢的憂鬱與孤獨撫平,那是卞之琳表現愛的方式,也是我的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這代人 的頭像
    這代人

    這一代人

    這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